“起码两队。”大臣低声议论。
十人为火,五火为队,这一座火炮就能代替一百名将士。
“这火炮的制作工艺绝不能外传,所有匠人都要控制在火器局。”又有大臣提出道。
众大臣纷纷颔首,又提出如何管理工匠。
“这制作工艺也需要改进,我们的匠人能做到自己改进么?”忽有人问道,内阁大臣们安静一瞬,又把目光投向明威将军。
”大部分匠人都是找来的夷人,我们的匠人只学会了如何仿造,改进还在摸索。”明伟将军顿了下道,“其实冶炼就已经极为复杂,这些炮筒都是要经过特殊冶炼步骤的。”
众大臣不能理解,他们对炼铁的技术停留在炼丹的程度,最多知道不同的兵器锻造需要许多步骤,明威将军无奈,在陛下同意后又带着众大臣参观了火器营一部分的冶炼场所,众大臣这才相信炮筒的制作工艺如此复杂,这炮弹填装就更不用提了。
“工匠要厚待,更需传承,户部有库银可以购欧罗巴的工艺、聘请匠人,以后若户部没有多余的库银,难道这火炮工艺又要落后他国么?”容从锦道,“火炮要建,河道也要修。”
内阁大臣再无反对,纷纷应下。
容从锦特意设立了一种制度,所有边防军队上报需要的火炮数目,再由兵部核算,分批拨给各军队,如此户部也能根据每年收上来的税款调整能拨给地方的军防预算,而每一架已经拨给地方军队火炮必须清点数目,每一架报损都需要兵部批准,绝不能有一架火炮遗落敌手。
皇宫招了礼部尚书入宫,群臣不由得纷纷猜测,是否陛下准备立下太子,等礼部尚书面色沉稳的出宫,一切如常,众人更是困惑,因为册立太子步骤繁琐,测定吉日、制诏书、步布置东宫都需要时间,礼部却毫不忙乱。
等一切准备就绪,礼部才对外宣布,设立国学。
本朝本就有国子监、太学和各州的州学,国子监和太学是为勋贵门第准备的,州学则是为考中秀才后考取进士设立的,这国学岂不多此一举,等国学的入学标准出来后,更是四座皆惊。
国学竟将所有钦朝百姓甚至是刚刚归顺到各州的突厥人只要是孩子满六岁,就要上国学至十二岁,月末放三天假,六月、九月和十二月分别放一个月的假,让他们回去帮着收割稻田,无论男女、双儿皆同一课堂,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经义、天文历法、机械制造等,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涉及的学科甚广,由冶铁局、太史处、火器局共同负责,夷人馆的夷人也负责授课。
朝野震惊,上私塾读书是极为珍贵的机会,商户是禁止读书的,农户即使想让后代上私塾纸墨笔砚哪一样不需要大笔的银钱,能学出来的人寥寥无几,至于考中进士做官的更少,士族阶层因此一直比较稳定,能做官的都出自上层阶层。而容皇后不仅让所有孩童上国学,甚至规定了所教授的书本,纸墨笔砚都是国学发放,不是什么名贵的纸张但发给孩子启蒙足够了。